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标准技术比较及影响因素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是指着色试样分别与干摩擦布和湿摩擦布摩擦,然后评定摩擦布沾色程度的测试。测试结果分为5级,5级好,1级差。测试过程虽然简单,但却是纺织产品基本的色牢度考核指标,几乎是各国买家下订单时必定考核的项目之一。各国摩擦牢度测试标准的技术条件非常相近,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详见下表。
影响因素:
纺织品与其它物体摩擦过程中,其颜色的脱落或对被摩擦物体的沾色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颜色脱落沾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纺织品上的染料脱落或掉色,沾染在摩擦物体表面;另一种是染色纤维脱落,粘附在摩擦物体表面。实践中,染料脱落是沾色的主要原因。
虽然不同化学结构的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形成的共价键强度和附着力存在一定差异,但对染色织物湿摩擦色牢度的影响却基本相同。染色织物进行湿摩擦时,染料与纤维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并不会断裂而产生浮色。发生转移的染料通常并未与纤维形成共价键,而仅靠范德华力产生吸附作用,即浮色。造成浮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染料用量过多。湿摩擦时,颜色的转移量与染色深度近乎成线性关系。染深色时,所用的染料浓度较高,但不宜超过饱和值过多。因为过量的染料并不能与纤维结合,只能在织物表面堆积而形成浮色,严重影响织物的湿摩擦色牢度。
染料的直接性和扩散性与摩擦牢度也有较密切关系。直接性高的活性染料虽然上染率和固色率较高,但扩散性差,较难扩散进人纤维内部,造成表面浮色多,其水解染料也不易洗除,容易沾染到摩擦物体上。扩散性好的染料容易进人纤维内部,有利于改善摩擦牢度,同时它们的洗涤性也较好,容易从纤维内部扩散出来。对于一些稳定性差的染料,特别是扩散快的染料,即使将织物表面的未固着染料洗净,放置一定时间后,水解染料又会从纤维内部扩散出来,使皂洗和摩擦牢度变差。
不同纤维的微结构和形态结构不同,染料扩散速率和透染程度也不同,因此染料在不同纤维上的固色率和分布也不同。固色率高,水解染料量少,易于洗除,摩擦牢度也较好;纤维表面光洁、组织结构平整和摩擦因数低,同样也可以改善摩擦牢度。常见的几种组织结构的织物,其摩擦因数大小顺序为: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某些轻薄型织物(合成纤维或丝绸类织物),由于织物结构相对比较疏松,干摩擦时,样品在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跟随摩擦头的运动而发生部分滑移,从而使摩擦阻力增大,且摩擦效率提高。但在进行湿摩擦时,其情况则完全不同。该类纤维的吸湿性极低,水膨化效应不明显,且水的存在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导致其湿摩擦牢度明显优于干摩擦牢度。至于某些表面粗糖或磨绒、起毛织物,在干态条件下,其表面粗糙、坚硬,摩擦阻力大,耐干摩擦色牢度下降。
织物的前处理加工对摩擦牢度的影响也很大。未经处理的棉纤维在湿态条件下会发生膨润,摩擦力增大,纤维强力下降,这些都为有色纤维的断裂、脱落和颜色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染色前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丝光、烧毛、纤维素酶光洁处理等,可以提高织物表面的光洁度和毛效,降低摩擦阻力,减少浮色,从而有效改善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