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监测 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资讯: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聚焦“负责本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责定位,积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职能,助力“深入攻坚”和“生态监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面达标。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污染源非现场监测等多个方向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改善。
构建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网络,助力精准治污。自2012年起,按新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实时监测系统并逐小时对社会发布,综合应用自动监测技术、组分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地基雷达监测技术等手段,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北京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同时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建立千余个小型化传感器组成的街乡镇高密度监测网络。通过智能识别监测数据,建立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系统,为生态环境执法提供精准依据,实现由传统现场“点对点”监管模式向远程“点对面”模式的转变;此外通过构建“市-区-街乡镇”三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了大气PM2.5污染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开展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有效服务管理服务公众。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机理及污染特征成因研究,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目前已建成以大气环境信息综合分析、月度季度空气质量趋势预测分析、空气质量动态统计预报模型系统、多模型数值模拟预报系统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已逐步实现3-5天的准确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测,准确预测污染过程,为提前启动措施,削减污染物浓度峰值、降低污染物积累速度发挥积极作用。构建了完善的空气质量服务产品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每天发布分区污染物实况浓度、遥感影像图,监测结果,服务公众。
开展三轮PM2.5源解析,助力管理决策。污染来源解析是识别PM2.5组分特征及主要贡献污染源的重要技术手段。2014年率先在全国发布PM2.5源解析结果,当时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尚处空白,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用一年的时间组织研发了PM2.5中200余种化合物的监测方法,探索PM2.5源解析技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明确指出当时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的主要来源分别是“机动车、工业源、煤炭、扬尘”。基于常量组分和痕量示踪物监测方法体系,于2018年发布第二轮PM2.5源解析报告,北京成为个更新PM2.5源解析结果的城市,明确燃煤治理得到明显成效,移动源跃升为大气PM2.5首要来源;随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主创新解析路线,实现区域传输定量评估及二次有机物定量解析两个突破,解析技术路线达到国际水平、精细化程度国际,发布了第三轮PM2.5来源解析新研究成果。源解析结果支撑了北京市“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措施制定。同时,为保障措施方向的精准、有效,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联合清华大学,分阶段对措施效果开展定量评估,有力支撑北京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治理措施实施成效显著,也为其他省市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经验。
推进污染源非现场监测,用数据精细刻画污染源特征。2018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科研先行,在全国率先推进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突破海量高并发数据接收与解译瓶颈,搭建了国际上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示范平台,实时追踪联网车辆的排放状态,哪里车多、哪些车违规上路、哪些车“带病”运行,都可以一目了然。深化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应用,根据自动监控数据综合分析感知生产变化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同时这些数据,经过聚合分析,对于各个区域、行业的运行与排放,可以实现逐小时的动态表征,支撑行业精细监管。
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助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支撑推进北京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环境DNA技术等多种创新监测手段,持续开展涵盖理化指标、水生生物和生境状况三方面的水生态综合监测,并逐步完善本地化水生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同时以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重点,初步构建了符合北京市地域特征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全面科学客观评价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剖析水生态问题产生原因,为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水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助力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清澈见底”到“鱼翔浅底”的转变。
近年来,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需求,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大气、水、土壤、生态等环境领域,不断创新应用,为北京市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近十年来,荣获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6项,在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近百篇,EI 近百篇,中文核心期刊二百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22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国际的生态环境监测“智能感知”创新示范基地,借助科技力量全力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