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纺织行业资讯:纺织行业出口形势严峻 纺织企业竞争加剧。虽然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近5年来首次由升转降。受成本价格约束的“大路货”产品订单已大量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外向型的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异常严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企业掌舵者们的淡定与从容让记者有些意外。

“适者生存”听上去有些残酷,但却是行业当前的真实写照。市场在变,他们的经营思路也在变。秉持着对行业的热爱,中国的纺织出口企业内控成本、外拓市场,同时不断革新产品、强化设计能力以捍卫“中国制造”的口碑。

就像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所言,判断一个企业的实力,不能仅看企业顺势而为的高度,而且要看在逆境之中企业能挺多久、走多远。

市场晴雨主导个体业绩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表现虽然普遍难言乐观,但几大传统市场的经济指标和需求变化还是存在差异。感知一线市场变化的出口企业对此有发言权。

无锡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徐女士对年初以来美国市场的复苏状况持乐观态度,近期美国经济的小幅回暖使得她对美国市场的后势更加期待。“美国总体的经济形势在回升,客商并没有大幅压价。事实上,作为生产企业,我们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大了。进口商或者批发商要是调价,也可能是在接洽零售商的时候作出让利,削减一部分价格。”

江阴市九鼎科技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燕则认为,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恢复得不如预期的好,“我的客户感觉美国东部消费市场表现不理想。目前,有一些客户还在与我们继续合作,也有一部分客户已经开始缩减订单了。”

大连泛瑞客制衣有限公司的主要出口业务集中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洲市场。谈到上半年出口市场的表现时,公司总经理初雪梅很是焦虑。她说:“从订单情况来看,公司对欧洲市场出口很不理想。虽然该地区整体的经济形势有所回暖,但由于欧元贬值、客商采购习惯变化等原因,导致一部分订单继续流向东南亚以及欧洲其他国家。”

据了解,今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对输欧企业而言,欧元贬值极大地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且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往欧元汇率相对稳定时,我们还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者相抗衡。近一段时期,欧元大幅贬值,我们已无成本优势。在产品定价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一部分欧洲客商转向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国下单,因为地缘优势促使他们能保证更短的交货周期。”

除了汇率问题外,客商采购标准的降低也引发了订单的流失。“由于欧洲的消费市场尚未完全复苏,该地区的客商普遍严格控制采购成本。部分采购商会降低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只为追求更低的价格。这就造成了更多的大路货产品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初雪梅说。

针对欧洲市场的普遍低迷。大连泛瑞客公司的应对方案是加大高级男装订制业务的比例,由于此类产品生产工艺要求高,且多以300~500件的小批量为主,尚不足以填补公司闲置的生产力,因此,初雪梅还在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外贸企业急需“工匠型”人才

如果说市场波动是影响订单的直接原因,那人才缺失则是困扰企业的内在因素。无锡的徐女士认为,目前,企业的经营压力主要还是来自国内,“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人工成本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们的工厂现在一名熟练工人的月薪能达到4000~5000元。也有月薪相对较低的工人,可能在3000元左右,但熟练工人的产量高,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对于我们企业来说,雇佣这样的工人更划算,可是用人成本也相对提升了。”

今年上半年,尽管印度、柬埔寨等国陆续提出将上调纺织业低月薪,不过其水平仍大幅低于我国。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稳定终端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能因人工成本攀升而大幅提价;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人口红利的日渐耗尽,上调工资已成为必然趋势。出口纺企的利润空间两面承压,如何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转、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江苏国泰华盛实业有限公司盛宇分公司经理助理田海燕说:“人才紧缺是企业现阶段面临的大问题。目前,我们公司总体的业务增幅在30%左右,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满足更多的生产需求。在人才的聘用上,我们既会选择“80后”、“90后”,也会聘请一些年长的熟练技术工人。为了让新人尽快融入到工作中来,公司会对其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看到职业的发展空间。对于老员工,除了基本薪资外,我们还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并且关心他们的生活,让这些员工可以安心地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纺企负责人都表示,现在行业缺少的是“工匠型”人才。外贸企业要想转型,就不能只接“大路货”的订单,而转为精细化的生产就需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但现实的情况是,心甘情愿到工厂里,从一针一线学起的年轻人太少了,除了企业自身加强对“工匠型”人才的培育外,许多企业都呼吁,行业、政府各个层面都应当加以引导,并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才能培育出更多如日本的“匠人”一般的专业人才。

从“被选择”到“被依赖”

新的市场环境对纺织外贸企业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也迫使企业寻找新的赢利点。中国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势必是一场“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检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敢于革新的勇气。在采访过程中,多数企业都开始摒弃“走大路货,以量取胜”的经营思路,“专而精”逐渐成为企业撬动市场空间的新引擎,他们希望从被采购商选择的生产企业转变为被依赖的合作伙伴。

无锡市日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往的生产策略也是力求“多且全”,但近两年来公司将生产力集中在时尚童裙。该公司总经理吕庆军介绍道:“我们从2011年开始转型。目前,公司的客户群比较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产品类型更为专一,生产能力也更具不可替代性。童裙产品的设计细节变化比较多,一款服装可能需要4~5种面辅料。从面料开发到成品生产,客户通常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是在开订货会之前,运作周期更短。有时,我们必须在1个月之内完成150款样衣的制作,而每一款还需要调配3~4种面料,总共算下来要实现300~400款面料的开发及调配,工作量十分大。所以不熟悉这种操作流程的制造企业是很难承接此类订单的。”

吕庆军认为,现阶段的出口形势迫使企业必须放弃“大路货”走量的赢利模式,应当依靠树立产品的独特性来增加对产品的议价能力。“我们以往生产的产品种类要多一些,那时,产品可能还停留在拼价格的阶段。但我们逐渐发现,企业靠这种模式已经不能维持赢利了。单纯拼价格,东南亚国家比我们更有优势。我们必须要转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应该留住订单,还应当凭借自身实力让客人对我们的服务、产品产生依赖性,进一步提升议价能力。”得益于稳定的业务往来,吕庆军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出口增幅同比可达30%。

实际上,像日晖公司这样由“大且全”转为“专而精”的企业不占少数,虽然还面临着各方的压力,但他们已经尝到了转型的甜头。有企业坦言,过去国外有未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有现成的市场,产品做出来不愁卖,跑马圈地,看谁的速度快、产量大、成本低。现在不一样了,大众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几乎被东南亚国际挤占得饱和了,不转变经营思路,不在产品上求新、求变迟早会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