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摩擦色牢度是纺织产品最基本的色牢度考核指标。但在实际测试中发现, 虽然在提高纺织产品的耐摩擦色牢度方面, 人们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从染料、助剂、印染工艺和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 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先进和管理严格的企业而言, 绝大多数纺织产品的耐摩擦色牢度问题都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仍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产品在耐摩擦色牢度方面屡屡不能过关, 主要的问题有: 中深色的棉、麻及其混纺类产品的耐湿摩擦色牢度绝大部分都在2~3级以下, 低于通用标准的要求; 部分深色的轻薄型和含有羊毛的起毛类产品的耐干摩擦色牢度远低于耐湿摩擦色牢度; 部分表面粗糙或起毛类织物, 包括涂料染色和印花类产品的耐干摩擦色牢度达不到标准的最低要求等。

1、耐干摩擦色牢度
一般情况下, 纺织产品的耐干摩擦色牢度都能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对某些特定的织物则不然, 一是某些轻薄型的织物; 二是某些表面粗糙或磨绒、起毛的织物。关于织物结构和织物的表面形态对耐摩擦色牢度的影响, 人们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轻薄型的织物( 通常都是合成纤维或丝绸类织物) 的试样表面, 由于织物结构相对比较疏松, 在进行干摩擦时, 样品在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随摩擦头的运动而发生部分的滑移,从而使摩擦阻力增大, 且摩擦效率提高。但在进行湿摩擦时, 情况则与纤维素纤维完全不同。由于纤维的吸湿性极低或水膨化效应不明显, 且水的存在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使此类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要明显优于耐干摩擦色牢度, 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纺织产品的干摩擦色牢度应优于耐湿摩擦色牢度的概念形成明显的反差, 并经常造成人们的疑惑。
在干态条件下, 表面粗糙或磨绒、起毛织物的表面粗糙、坚硬, 如麻类织物、牛仔面料和涂料印花织物, 此时进行干摩擦极易将织物表面堆积的染料、涂料或其他有色物质磨下来, 甚至造成部分有色纤维断裂并形成有色微粒, 使耐干摩擦色牢度进一步下降。对磨绒或起毛织物而言, 织物表面的绒毛与摩擦布表面呈一定的夹角, 并不是平行的, 从而使摩擦头在做往复运动时的摩擦阻力增大, 使这类织物的耐干摩擦色牢度下降。因此, 对某些特定的织物, 耐湿摩擦色牢度优于耐干摩擦色牢度的现象并不鲜见。此时, 所选用的染料品种、染料的性能、染色和后整理的工艺条件等, 虽然也会对耐摩擦色牢度产生影响, 但与织物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态等物理因素相比, 就显得不是非常重要了。数据统计显示, 发生此类情况的大多还是深色的产品, 如黑、红和藏青等。当然, 对灯心绒、斜纹棉布和涂料印花等织物来说, 在湿态条件下, 由于其本身所采用的染料和印染工艺等原因, 其耐湿摩擦色牢度通常为2级, 甚至更低, 并不优于其耐干摩擦色牢度。

2、耐湿摩擦色牢度
有关纤维素纤维类产品的耐湿摩擦色牢度问题由来已久。早期的直接染料由于应用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曾被广泛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但由于在色牢度方面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 随着对纤维素纤维有着更好的色牢度的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活性染料和硫化染料的出现, 直接染料的重要性已显著下降, 但在棉纱、黏胶和丝绸产品的染色中仍有应用。虽然可以通过适当的后处理改善直接染料的色牢度, 但其耐湿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仍不理想。直接染料作为水溶性的染料,上染相对容易。同样, 在湿态下的摩擦和洗涤也极易使已上染的染料剥离, 况且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亲和力主要基于偶极引力, 这种吸附作用的结合并不牢固, 尤其是在湿态的状况下, 氢键的作用更强。
不溶性偶氮染料染色的纤维素纤维产品的耐摩擦色牢度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浮色和染料的聚集。产生浮色和使染料发生聚集的因素涉及色酚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染色工艺和皂煮工序前的预处理等。
活性染料, 尤其是中温型活性染料已经成为纤维素纤维染色的主流。活性染料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具有良好的耐湿摩擦色牢度, 这是因为活性染料能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发生反应而形成稳固的共价键。但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 影响活性染料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因素相当复杂, 而并非单纯由活性染料自身所固有的性质所能决定的。有专家将可能影响活性染料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因素归结为6个 方面: 活性染料自身的结构与特性;纤维素织物的性质, 如前处理效果、布面破损及表面光洁度等; 染色工艺及染色后皂洗的效果; 织物染色后的固色处理效果; 染色织物后整理的影响以及纤维素纤维降解的影响等。
众所周知, 用活性染料染色的纤维素纤维织物在进行耐湿摩擦色牢度实验时, 引起颜色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水溶性的染料在摩擦时被转移到了摩擦织物上,使原样褪色并使摩擦布沾色; 二是部分染色的纤维在摩擦时发生断裂, 形成微小的有色纤维颗粒并被转移到摩擦织物上, 造成沾色。研究表明, 虽然不同化学结构的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形成的共价键强度、键的稳定性和附着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对染色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影响却无明显的差异。
染色织物进行湿摩擦时, 染料与纤维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并不会断裂而产生浮色。而发生转移的染料通常是过饱和的、未与纤维形成共价键的、仅靠范德华力而产生吸附作用的染料, 即所谓的浮色。显然, 欲通过选择不同结构或品种的活性染料来解决耐湿摩擦色牢度问题是不明智的。进一步的研究也证明, 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与染色的深度紧密关联, 即在进行湿摩擦时, 颜色的转移量与染色深度近乎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这其中, 染色时染料的过饱和是最重要的因素, 染深色时,所用的染料浓度较高, 但不能大大超过饱和值, 因为过量的染料并不能与纤维结合, 而只能在织物表面堆积而形成浮色, 严重影响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
此外, 未经特殊处理的棉纤维在湿态条件下会发生膨润, 摩擦力增大, 纤维强力下降, 这些都为有色纤维的断裂、脱落和颜色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在染色前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适当的前处理, 如丝光、烧毛、纤维素酶光洁处理、煮练、漂白、洗涤、烘干, 可以提高织物表面的光洁度和毛效、降低摩擦阻力、减少浮色, 从而有效改善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
统计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枣红、红、灰、藏青、黑、咖啡和墨绿等中深色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仅为2~3级, 甚至更低, 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更多关于  摩擦色牢度仪:http://www.selaoduyi.com/productlist/list-5-1.html